最新发布


  • 一、空相;二、不生不灭;三、不垢不净;四、不增不减;所谓的生灭,其实就是不生不灭。从缘聚来看生,离开缘就无法可生;从缘散来看灭,离开缘又无法可灭。 [原文]

  • 一、蕴、处、界;二、我执的表现;三、执著的过患;四、怎样才能不住;明了“无我”的真相,能使我们超越自我。 [原文]

  • 【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】一、无明;二、行;三、识;四、名色;五、六入;七、受;八、爱;九、取;十、有;十一、生;十二、老 死 [原文]

  • 一、苦谛;二、集谛;三、灭谛;四、道谛;四谛,即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,对修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。 [原文]

  • 一、心无挂碍;二、生死自在;三、息灭妄想;涅槃的实质是空性,是烦恼的寂灭状态。不生不灭,非有非无。 [原文]

  • 一、学佛须从文字般若下手;二、声闻乘的五分法身以慧为核心;三、菩萨道的六度法门以般若为导;十方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成佛的。由此,也可说明般若智慧对于成佛的重要性,它贯穿着有情从学佛到成佛的各个阶段。 [原文]

  • 无上法门;劝勉;佛陀将般若法门形容为“大神咒、大明咒、无上咒、无等等咒”,而在《金刚经》中,则称般若法门是“如来为大乘者说,为最上乘者说”。由此可见,这一法门确实殊胜无比。 [原文]

  • 《维摩诘经》被称为“抑扬教”,“弹偏斥小,镌大褒圆”,是宣说大乘教法的重要经典之一。这里所说的偏小,是指具有声闻根性的小乘人;大圆,是指具有圆解的大乘人。两者间的根本区别何在呢? [原文]

  • 皈依,是以三宝作为究竟归宿,这是人生最为重大的选择。皈依仪式,正是对这一选择所作的确认。它是我们成为三宝弟子的标志,也是走向解脱、走向菩提的开端。 [原文]

  • 沙弥是出家生活的开始,也是僧格养成的基础。戒幢律寺为加强道风建设,提高僧人素质,特就沙弥教育做如下规定。 [原文]

  • 出家剃度是人生大事,也是丛林盛事,应隆重而如法地举行。剃度仪式前敲钟,大众到大殿(或法堂、方丈室)集合,居士随喜参加观摩。 [原文]

  • 大德一心念,弟子某某,今请大德为八关斋戒和尚,愿大德为我做八关斋戒和尚,我依大德故,得受八关斋戒,慈悯故(三说三拜)。 [原文]

  • 对于佛陀采用的修行方法,我们都要了解,他为什么要这么做,解决的问题是什么,今天的人又该如何效仿?只有这样,学佛才会落到实处,才能真切体会到,我们经常称念的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”中,那个“本师”的深意所在。 [原文]

  • 1.何为出家;2.悉达多太子为什么要出家;3.佛陀出家的启示;出家,正是摆脱贪著、走向解脱的一种重要方式。 [原文]

  • 1. 参访仙人,修习禅定;2. 修习苦行;3. 放弃苦行,寻找通往觉悟的正道;这个道,正是解脱之道,觉醒之道。 [原文]

  • 1. 战胜魔军;2. 魔性和佛性;降魔是修行的重要环节。不仅佛陀需要降魔才能成道,包括我们每个人,也需要过关斩将,战胜魔军,才能在修行路上不断前行。 [原文]

  • 1. 修习四禅,开发三种智慧;2. 观察缘起,开启智慧;3. 观察十二缘起,开示流转及还灭的规律;佛陀对世间最大的贡献,就在于通过自身探索,找到生命的解脱之道,觉醒之道。 [原文]

  • 1. 四谛法门;2. 八正道;四谛就是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种真理,这也是佛陀最初的宣教纲领。 [原文]

  • 1. 五蕴;2. 十二处;3. 中观;4. 唯识;5. 如来藏;佛法的不同宗派,看似差异甚多,其实都是为我们提供迈向解脱的不同方法。 [原文]

  • 1. 三士道;2. 解脱道和菩萨道的修行次第;八、结束语;声闻经典重点开示解脱道的修行,大乘经典重点开示菩萨道的修行。而这两类经典都有人天善法的内容,以此作为一切修行的基础。 [原文]